怒江和平精英主播,京杭大运河100年后再次贯通

安华网

怒江和平精英主播,京杭大运河100年后再次贯通?

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它自诞生之日起,便犹如一条有形的巨龙蜿蜒于中华大地之上。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宝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怒江和平精英主播,京杭大运河100年后再次贯通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 公里。

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 2500 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全程可分为七段 :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以及江南运河。

4月28日,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

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

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此次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供水、引黄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进行补水,预计补水量5.15亿立方米。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8个地级行政区,41个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县。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京杭远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许多王朝赖以生存的南粮北运的大动脉,也是传统漕运的主要交通渠道和可常保障,更是我国古代经济交流的生命线。运河的防务不仅是封建王朝的国家机器,同时也使车队和地方的百姓在这条赖以生存的河流上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依靠这种联系体现在经济、文化、民俗、科技、宗教等各个方面。

从历史上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后,运河的开凿与开发,无不是围绕着巩固和强化皇朝统治而展开的,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出于军事需要和经济需要。

由于运河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因而成为历代封建皇朝权力控制的最重要的区域,每一代皇朝统治者也都要凭借运河这个理想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系件和人文环境,总揽大局,驾驭全国。同样,当皇朝递变与变革之际,生活在运河区域的战争,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最多,也最为激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谁控制了运河,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谁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对全用的政治统治。因此,大运河也就成了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红带,使隋唐以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的历代皇朝呈现出强烈的大一统色彩,特别是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以后,直至明、清两朝,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从而奠定了祖国大一统局面的坚实基础。大运河的贯通,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又加强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融合大家庭,文化的差异源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军事上的封建制据所形成的政治上的隔绝,随着运河的南北大供通和迅速开发,运河区域的社会统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与繁荣,这不仅为运河区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进了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合、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仪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文化中心连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城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統文化,同时也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

大运河的水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不但对运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一泛而深远的影响。

京杭运河是沿岸各地的母亲河,是中国七世纪之后历代封建政权的生命河,它的兴衰曾与国家的兴衰,沿岸的经济繁荣相关联,因而研究这条古老的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你最想去哪里看一看?

世界这么大,每个地方都想去看看,这是我的愿景。祖国31个省、自治区中,西藏、贵州、江西没有去过,其他都粗粗领略了。国外,这几年才开始,仅仅才去过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9年即将接近尾声,2020年,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我要继续开启我西藏、柬埔寨的旅行。

西藏,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地球高度,心灵朝圣,世界屋脊,游圣城拉萨西藏,感受布达拉的神秘,大昭寺的虔诚……由于害怕高反,西藏之旅,一直没有成行。

柬埔寨,一生总该来一回,吴哥王朝为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吴哥窟,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她的神奇、沧桑和美丽,令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对这座不起眼的小城趋之若鹜。神秘的高棉微笑、残砖断瓦的古老寺庙、精细雕琢的石刻壁画、巨石堆砌的空中殿堂,所有一切都是未解之谜,待你细细品味,探寻个中奥妙。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知道以我现在的年龄和生活,不可能那么不羁,也不可能那么放的开眼前的拥有,我做不到幻想的隐居山林,但我应该可以满足自己源于心底最基本的渴望。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去看看世界各地的美好,花草树木也好,乡间小路也罢,亦或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有想法,就行动。神秘与淳朴,安静与热烈,西藏或柬埔寨,总能让你微笑而归,一生总要来一次,何不早早了却心愿呢?

2020年我的旅游目的地——西藏、柬埔寨

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后的大结局是什么?

他真正的让战争里的人成了人。不是手撕鬼子的大神,也不是指挥官手里的一个数字。他们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他们大字不识,苟且度日。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否认他们曾是这个民族最后的脊梁。

1.烦啦对团座吼出“我们竟然要把命交给你这样的人” 后,团座那几句无助又无力的台词:我很想把命交给你,那是件多么省心的事,只要你别把它当成路边的马粪。那时看了不太明白,直到后来自己踏入社会,开始承担责任时,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帅们视士兵如草芥炮灰,死个人就像挠个痒痒一样简单。士兵对将军来说是蝼蚁,可对士兵自己家人来说,却是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谁的命不是命呢?团座自始至终都把他的弟兄们的生命看得很重,所以从缅甸逃回来时,他望着那些被“丢”给日军的士兵跪倒在怒江边上。他想尽办法带他们回家。他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着太多人的性命和期望。

2.烦啦去南天门前给父母请安,和老爷子大吵了一架,他赌气离开后,老爷子轻喊一声“了儿 回来”。这个画面(见下图),演员不管是神态和语气都演得非常非常到位,把爱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时自己看到这一幕都看哭了。就凭这个画面和情节,就能把那些抗战神剧甩出银河系。

3.烦啦在禅达家人暂居的地方,配着剪花的场景念了一首词:桃花飞绿水,一庭芳草围新绿 有情芍药含春泪,野竹上表霄 十亩藤花落古香,无力蔷薇卧晓枝 我愿意暂求借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花非花,梦非梦 花如梦,梦似花 梦里有花,花开如梦 心非心,镜非镜 心如镜,镜似心 镜中有心,心如明镜。当年高中第一次看团剧,看到这段词时,真是惊为天句,写作文还借来用了几句,被老师夸个不停。后来才知道这段词其实是从多个古诗词里拆出来组合的,然而即便如此,仍能在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美和心境。兰晓龙被称为兰妖,是有原因的。以下是这段词各句的出处:桃花飞绿水出自:《宿巫山下》 李白: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出自: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还有两句是出自清代才子倪国琏的古藤书屋对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出自白居易的《牡丹芳》: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4.《我的团长我的团》,从头到尾看过十几遍了。每看一次,心被掏空一次。

午夜梦回,我仿佛又听见龙文章在喊:“走!我带你们回家。”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 一部分观众可能会以为, 这部戏不是歌颂国民党军队的么?历来看不起国民党的人,怎么也会说好? 《团长》不是《血战台儿庄》,而是《水浒传》.这部电视剧恰好不是在歌颂国民党,而是在歌颂国民党的对立面——毛泽东思想和人民战争. 康洪雷团队够种,敢用辩证法拍戏。他们把电视剧当成工具,用来探讨自己的战争思想。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思想的佐证。 首先,《团长》这部戏是在探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难题——为什么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我们却屡战屡败?这个问题从宋朝到1949年,一直都在困扰中华民族。为什么宋朝反抗辽、金、元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为什么明朝被凶残的八旗军灭亡?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战败?为什么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为什么八国联军能够攻占北京?为什么甲午战争会败给日本?……

一部分人对近代的反侵略战争失败,早就总结过原因——“落后就会挨打”. 而“落后就会挨打”的观点,无非是说客观实力的强弱将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在战争的领域里,又可以拆成“素质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装备决定论”。 而《团长》这部戏,就是特地要否定这三个谬论。 想一想,《团长》的剧本不是历史写就的,而是导演、编剧设计的。试问,为什么主角群是“人渣”组成的“炮灰团”?为什么主角龙文章怎么看都像兵痞、他的“团长”身份都是冒牌的?导演、编剧为何要这样设计? 换个角度来看。许多人刚看《团长》,以为它要歌颂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功绩。那么为什么《团长》不去描写一个港片飞虎队一般,“精英中的精英”式的精锐部队?为什么《团长》不把主角塑造成士官学院毕业的“高素质职业军人”形象? 这种人物设定是有意为之。如果由“人渣”组成的“炮灰团”能打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说明中国绝不缺战斗力。如果兵痞出身,没经历任何专业训练,从实践中学会打仗的人能当团长,能服众,能带领部下打硬仗、打胜仗,那说明中国绝不缺人才。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中国拥有最可爱的人民,最优秀的士兵。 那么, 中国既不缺战斗力,又不缺人才,为什么在外敌侵略面前屡战屡败? 《团长》整部戏就是在讲这个问题。它给出了一系列回答 ——中国军队绝不是败在基层,而是败在“上峰”; ——中国军队绝不是败在士兵手中,而是败在将领手中; ——中国的战争绝不是败在“基层”手中,而是败在“精英”手中; ——中国的战争,不是因为缺乏物资装备而战败,而是因为战士没有拿到食物和武器,因为食物和武器被高官们拿去当政治博弈的筹码了。 ——中国的战争要胜利,恰恰不是要“上峰”、“钧座”、“精英们”励精图治、精忠报国,只要你们不拖后腿,不成为基层的阻碍就足够了!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这套精英与群众的道理, 最初是个哲学问题。从孔子、老子、庄子的年代就开始争论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人,反而不知道好坏是非吗?反而要那些养尊处优、从不实践的人发号施令吗? 然而两千年前就有的哲学问题,两千年后尚不能解决,可见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到了近代史中国存亡不绝如缕,干脆让历史去决定。是走群众路线的共产党胜利,还是精英路线的国民党胜利?是走群众路线的毛泽东思想能治国,还是走精英路线的修正主义能治国?历史都给出了答案。 《团长》这部戏的优点,在于回避了那些脱离群众的理论之争。大家都看了这部戏,观众心中有答案。影视文学作品讲道理的能力远远胜过哲学理论。 一个龙文章到整个川军团,多少人的心血乃至生命都抛洒在南天门一仗上了。按计划只要防守两天,而且可以攻克南天门。可是“上峰”们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掐架去了,人为阻止了虞师的攻击计划。一个团的孤军困守围城38天,必胜之仗打到弹尽粮绝、牺牲殆尽。打胜仗需要“上峰”、“唐副师座”、“虞师座”们冲锋陷阵,与战士们同生共死么?完全没必要。只要这帮龟儿子不要为了私利阻碍基层,就足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团长》不但不是为了歌颂国民党军队,反而是在替国民党军队反思他们的失败。而且这反思相当地全面。从士兵素质、将官素质、武器装备一直反思到战争的本质规律。

首先说士兵。解放后官方一直宣传国民党军纪涣散、士气低落、贪生怕死等等,所以屡战屡败,一溃千里。国民党将领不服气、老兵不服气、国军的80后90后粉丝们也不服气。 于是《团长》这部戏就专门讲了,国军有精锐!以张立宪的特务营为例,国军精锐部队有素质,有士气,有军纪,有爱国热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但是,这帮精锐们却被训练得无限忠于长官。虞师的师座有精忠报国的心愿,这帮精锐就有沙场效死的机会;若是别师的师座决心退避三舍。保存实力,那个师的精锐们又该怎么办? 导演编剧为了讨论这个话题,特地设计了前线谣传“虞师座在第一轮空袭中被炸死”的一幕。这时虞师的精锐,全部溃不成军,放弃阵地。可是被他们当成“人渣”的炮灰川军团却突然堵住了逃路,团长龙文章举枪大骂“虞啸卿指挥不利,死有余辜,我军立刻组织反扑,川军团带头上,你们哪个敢逃跑就地枪毙”。 失去了效忠对象,这帮有素质、有士气、有军纪、有装备精锐也如秋风落叶一般,为什么“人渣”组成的川军团不退反进? 答案在前面的剧集里已经给出了无数次——川军团效忠的不是“师座”,而是国家、是百姓。

导演、编剧用心良苦,不愿留下一个辩证的疑点,特地早早就安排了一场军事法庭审判龙文章冒充团长的戏。龙文章的辩护词冗长荒诞,只是为了一个意思:我要保家卫国,为我们中国人沙场雪耻。 可是他就是不愿如国军精英们那样慷慨陈词,而是冒着得罪法庭被判死刑的风险,像绕口令一般把中国数十个战区上百场战败和沦陷城市一个个数出来——为什么他不喊口号?因为口号是精英们的专利;对这些侥幸从战场上活下来、却总想着怎么死在战场上的人而言,口号早就烂了、臭了、脏了,喊口号不但是对自己的侮辱,也是对别人的侮辱。 话说回来, 川军团更加敢于作战, 敢于牺牲, 为什么不说川军团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精英”呢? “精英”这个词很容易误导人的思维。于是有人以精英为荣,有人以精英为耻——“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精英”与否,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是由人的内在属性决定的,而是由外在属性定义的。因为“精英”一词就是相对于“大众”而言,本来就是把人与人的外在属性拿来比较,得出的“观点”。 遇到“大直若诎、大巧若拙”的人,他们会被定义为“精英”吗?“曲突徙薪无人问,焦头烂额为上宾”,曲突徙薪的人会被定义为精英吗?遇到孙子兵法中说的,“无智名,无勇功”的善战之将会被定义为精英吗? “精英”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属性把其他人的外在属性都比下去的结果。“现代化”让人类只注意人的外在属性,老忘记人的内在属性。无数的人都在修饰自己的外在属性,而鉴赏这些外在属性的,却是各种各样的“考核标准”、“财富排行榜”、“选美大赛”、“时尚杂志”…… 对那些思维以“外在属性”为主的人类而言,譬如过分爱美的女性,如果发生毁容(甚至只是暴食变胖)这样破坏“外在属性”的事情,便可能摧毁她的人格,甚至引发自杀。对那些思维以“内在属性”为主的人类而言,譬如讲义气血性的志士,如果发生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这样破坏“内在属性”的事情,便也可能摧毁他的人格,甚至引发自杀。为了“外在属性”不被破坏,“精英”们永远都在改变、升级自己的外在属性,美容、升官、健身、住房、汽车、名誉……为了保护“内在属性”不被破坏,另一类人每时每刻都在“养气”、“养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太平盛世”里,肯定是“精英”们容光焕发,举世瞩目。可是真正到要国耻未血、民恨难灭时,谁才能抛头颅、洒热血?谁能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个问题仍然是困扰了中国数千年的难题。打从汉朝开始,就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晋更有“精英”坐肩舆、挥羽扇,对百战归来的将领们笑道“你们几个都是会打仗的丘八啊”。 《团长》为了用影视手段讨论这个话题,特地让主角群“川军团”们彻底远离“外在属性”,把他们塑造成“精英”的极端对立面。衣衫褴褛、油腔滑调,被当成“人渣”、“炮灰”来对待。主角们的“外在属性”被编剧、导演彻底拆散了,他们的“内在属性”呢?论仁、信、智、勇,哪一点输给那些精锐呢?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耐得烦不是好兵,一定要油头粉面、衣着光鲜、端正笔直才是好兵吗? 这里或许会有一个疑问. 我反复夸川兵团能打仗, 敢于牺牲, 但又要怎么看待主要角色, 如孟烦了的贪生怕死呢?这也是《团长》对草根的表扬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团长》这部戏,体现了它导演编剧们对战争的几项思考。除了前面两个问题之外,也谈论到了军人面对生与死的犹豫。其实《团长》用了两个主要角色的故事来反思这个问题,孟烦了只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则是师长虞啸卿。 孟烦了和虞啸卿是刻意准备的对仗. 从整部戏来看,孟烦了其人一直是恋生惧死;直到到军事会议,成功劝阻师部放弃攻打计划;再到与父母爱人诀别,第一批攻入南天门树堡,随川军团坚守38天,最终差点以死殉国。孟烦了最初的一无所有,本来是最不该怕死的, 但最怕死. 到后来, 他收到父母来信,到与小醉相爱,到父母来前线,他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 拥有越来越多无比珍贵的东西, 孟烦了应该越来越怕死才对,可他在剧中却最终能以死报国。 再看虞啸卿。虞啸卿其人一直是慷慨激昂,不惜以死报国;直到军事回忆,师部攻打计划被彻底驳倒,心灰意冷,差一点成功举枪自杀;可是他最后却在必胜的把握之下,阻于上峰军令,作壁上观,38天不去增援被他亲自送上战场、对他崇拜得像神一样的虞师子弟。虞啸卿从最初毫无胜算,到后面胜券在握,他应该越来越想胜利才对,可他最后却背叛了整个川军团。 这个对比太强烈了。能明白为什么两人有截然不同的趋向否? 生,人之所爱;死,人之所惧。为何而爱,为何而惧?孟烦了怕死,本没有错。他何尝不是打了五年仗的老兵?刚入伍时何尝不是雄心万丈?可是跟着国军走,败仗太多了,无谓的牺牲太多了。的第一批入缅部队一触即溃,从深山老林里衣衫褴褛地逃回来,“日军追都追累了”。军人不怕牺牲!但军人害怕白白牺牲。仅仅怕死的话,孟烦了为什么不当逃兵?孟烦了怕的, 是轻于鸿毛的白死. 从这个角度看,虞啸卿恰好与孟烦了相反。虞啸卿在湖南吃面,背上被人贴纸条“国难当头,安能坐视”,于是尊严受伤,从来不坐。南天门的攻略被否定之后,他甚至要举枪自杀。孟烦了因为害怕白死,敢当逃兵;虞啸卿因为“荣耀”丧失,宁愿自杀。 再说孟烦了贪生。他贪生又是为了什么呢?眷恋故乡北平,想念年迈的父母,爱上一个内心淳朴的妓女。这些全部是人类的真情实感,与“外在属性”无关。 再看看虞啸卿, 到了最后一仗的末尾,唐副师座指着树堡对犹豫焦躁的虞啸卿说“你想做岳飞,那里就是风波亭”!“你要想想岳飞26岁就做了都统制,相当于军长。可你35岁了还是个师长。你要死了,没有人会记得你哟”。虞啸卿作何反应?他茫然了……国难当头,他不敢坐视, 一直不坐;川军团在山上生死未卜时,他倒为了个人功业, 一屁股坐下了! 山头上千余名战士弹尽粮绝、垂死挣扎的时候,他却因为自己35岁还只是名师长,犹豫了!! 孟烦了是彻头彻尾的草根,没有那么多国家大义盘旋在脑子里;他贪生怕死是为了与亲人、爱人的情感,他奋不顾身,也是为了亲人、爱人们的幸福。天下兴亡,苦的不都是百姓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反抗得最剧烈的,不也是百姓吗? 虞啸卿是彻头彻尾的精英,没有那么多七情六欲让他方寸不安;他不惜自杀明志,是为了荣誉,他用川军团上千条人命换来军长之位,不还是为了荣誉么?这种差别的根源是什么,阶级性嘛! 虞啸卿在乎的,孟烦了为什么不在乎?孟烦了惧怕的,虞啸卿怎么不惧怕?军衔、勋章、英名、史传,终于战胜了全身溃烂的张立宪临终时哀怨的目光吗?

导演把虞啸卿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好,从头到尾都令观众欣赏,可是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结果呢?其实导演编剧设计虞啸卿这个角色,也不是为了探讨生死而已。他们在这里还安排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像虞啸卿这样的人,最终也能忍心辜负战友? 虞啸卿从头到尾,就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他虽然过于注重荣誉,却能身体力行,为人所不能。自己的胞弟临战脱逃,他能亲手将对方杀死。当攻击南天门计划被否定后,甚至一度自杀。没有人有能力拿生命来作秀。他是精英,而且是精英中有真才实干、品德高尚的优秀分子。这样浓眉大眼的优秀分子,怎么还是背叛了“袍泽兄弟”,“变成唐基那类人了”呢?

这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是“体制内”成长起来的将领,一开始就承认了体制对自己意志的支配。一个在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人,一旦面临个人意志与组织的意志不符合时,就一定会遭遇两种意志的天人交战。这是东西方哲学共同的难题。如果矛盾不可调和,要么让组织的意志彻底打败个人的意志,要么个人的意志与体制彻底决裂。前一条路将面临人格毁灭与重建的巨大精神痛苦。后一条路则将与组织的力量对抗,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在《团长》这部戏中,南天门对虞啸卿而言就是风波亭。 无论怎么看,虞啸卿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满腔激情的爱国主义者。如果这样的人才都败给了体制,败给了“上峰”的政治争斗;我们就不该追究个人的问题,而应该反问——为什么不把这些该死的“上峰”打倒?怎样才能把这些将英雄变成犹大的“上峰”打倒? 所以说《团长》这部戏不是在歌颂国民党军队,他们恰恰是在咒骂整个国民党。唐副师座和兽医称兄道弟,在兽医死后抱着他坟头痛苦,难道唐副师座天生是坏人吗?可是这样的人在劝说“贤侄”虞啸卿放弃增援南天门的川军团时,却一丁点惭愧都没有。令人恨得咬牙切齿。 这就是体制改造人的力量。也不是体制改造了人,而是运转体制的“上峰”们,借用体制的力量改造人。正是因为体制的力量如此强大,所以导演编剧才让主角龙文章自始自终都竭力游离于体制之外,只对手下弟兄负责,不对任何上级负责。即便是面对虞师座的推心置腹,也终于嬉笑对待。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一直都是对的。 国民党的军队不缺英雄,不缺战士,不缺训练,不缺技术,不缺武器装备,不缺爱国精神,不缺舍身取义……他们什么都不缺,他们是“多”了东西。他们的“上峰”太多了,他们上峰的“有所作为”太多了,他们队伍中的精英太多了。 一个腐朽的权贵集团,如果放手让百姓们自己去保家卫国,也不必走到丧权辱国的地步。一个不腐朽的权贵集团,若生怕百姓、群众、基层在斗争中壮大自己,每事一定要插手干涉,一定要往基层中植入自己的意志,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将贻害天下。 天下是精英之天下么?天下是权贵之天下么?如果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那么兴亡盛衰,岂能只让精英、权贵们做决定。从慈禧,到李鸿章,到蒋介石,到汪精卫,这帮人觉得“无力回天”、“抗战必亡”时,有问过全国百姓是否还有余力吗?当他们觉得有必要“曲线救国”时,有问过全体百姓是否都丧失斗志吗?自己要卖国,不但不组织百姓起来救国,还要打击勇于救国的百姓,这帮人又岂止是卖国贼而已呢? 《团长》演到最后,就连疯疯癫癫的龙文章也第一次眼中含着泪水。他们也许禁不住在想,“何必要做军人”?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一个故事来。根据地上演《白毛女》,演到喜儿的未婚夫回乡得知惨状时,战士们含泪举枪大喊“去参军”、“去参军”!

电视剧的结局处,带着大队人马来烈士陵园吊唁的那位老人,多半是台湾回国探亲的将领,也许就是功成名就的虞啸卿。对精英而言,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才能换来他们人格的不朽。而站在陵园远处观望,然后独自穿过闹市的老人,本该是故事的叙事者孟烦了。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战场上的功绩已被历史冲刷湮没,从他身上看不见一丝功名。他的人格又需要哪种形式的不朽呢? 导演在这一段处理得非常好。老者静静地走过闹市,身边的青年们都在舒畅地享受阳光和自由,从他们的欢笑中仿佛看见了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们。这才是军人真正的不朽——凭借自己舍生忘死的战斗,使那些和自己昔日战友们一样的年轻人,终于不必再为国难叹息痛恨、转战他乡、马革裹尸,终于可以在阳光下享受自由。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从缅甸败退回来龙文章犯了什么罪?

逢团必答,我是凡人

从缅甸退回来的龙文章一路收拢溃兵上千人,又在渡口发现了日军混入的斥候,南天门又阻击了日军的进攻确实有功。

争渡时龙文章断了渡桥

功是功过是过,来看看龙文章的过。首先第一点在收拢溃兵的时候他说他是团长,在战争中如果一群不相统属的士兵和军官遇到,应该是由在场军衔最高的军官为指挥官,阿译是少校营长,迷龙属于兵霸,如果龙文章不说自己是团长,是无法在理上超过阿译的指挥权,如果不是展示出了绝对的指挥能力是无法在现实上折服迷龙,就不会有自己的基础班底。所以第一个冒充军官的罪跑不掉,尤其战时冒充军官绝对的重罪

用拳头征服人的迷龙

科班出身的阿译

再来看看罪二战场抗命。在渡口龙文章求虞啸卿炮火支援,虞啸卿的要求是让炮灰们在南天门杀身成仁。龙文章表面答应,最后却是带着剩下的几个炮灰团的骨干们跑了回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视为不智。用剧中的话就是为了死而死。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即使炮灰溃兵团不撤,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南天门依旧还是会丢。那么有援军么?没有。所以南天门是注定要丢的,这些人注定是那句无数阵亡将士中的无数,连名字都没有,龙文章不想让他们白白的死去,所以最后时刻带着剩下的人撤了回来。此罪二也

罪过三,临阵脱逃,贪生怕死。这个可能有人会反对,但是这个罪名扣上去绝对可以。战场最高指挥官虞啸卿让龙文章率部,坚守南天门直到最后一人,这是军令没错吧。加入龙文章战死在南天门,战死之前下令幸存者撤回禅达,作为执行指挥官命令的炮灰不会受到责罚。但是他也回来,性质就可以完全说成是临阵脱逃。因为虞啸卿需要的是让所有人看到一场悲壮的抵抗同时也需要立威。因为那时候怒江两岸不光有他的嫡系,也有非嫡系。立威是必要的,就像袁崇焕为了立威斩毛文龙一样。

怒江之战编剧?

《怒江之战》是华策影视出品的一部战争悬疑电视剧,改编自南派三叔的同名小说。由陈皓威执导,梁振华编剧,孙艺洲、贾青、王妍之、李泰、李茂、狄杰主演。讲述的是在反法西斯的一方神秘战场,以赵半括、廖伊芳为领导的远征军特种兵踏上一条不知终点的惊悚之旅,身陷重重危机,血洒怒江丛林,担当起神圣而神秘的使命,谱写了一曲铁血卫国的和平史诗。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chunfazhu@foxmail.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