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精英 衡俊(李白的梦想是什么)

安华网

和平精英 衡俊,李白的梦想是什么?

李白的一生,是跌宕传奇的一生,是天真浪漫的一生,也是命途多舛的一生。

和平精英 衡俊(李白的梦想是什么)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这是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中的一篇。从诗以言志的角度看,他希望自己能像古圣先贤一样,用自己的才华与学问去匡扶济世,这种强烈的入世精神来至于儒家学说的“立德 ,立言,立功”的教诲与影响。

但他不是纯正的儒士。

开元十三年(726年),他告别了成长、求学、访道、任侠的蜀地生活。因为,他向往着水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外面的世界。对于未来,他踟蹰满志,满怀豪情,就此出蜀,踏上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理想之路。

李白青少年时,就不随流俗,相当自负。他曾去偈见时任渝州(重庆)刺史李邕,这本是一次登门拜访的请益之举,为其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为其赢得前辈名人的认可与推荐,好让自己在社会上成名的更快,也有助于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平坦好走。

但这不符合李白的个性。在李邕面前,他不拘俗礼,高谈阔论,气场十足,根本没有一点谦虚请教的意思,这让李邕非常不高兴。

李邕是何许人也?他的始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武安君李牧,传承到唐代,李氏一族也是官宦世家子弟。何况李邕本人,能诗文,尤其擅长书法,尽得王右军行法之妙。哪怕立足于盛唐济济人物之中,李邕也是盛名在望。心气如此之高的人 ,听着李白直率不谦的话,似有被其冒犯的不爽,因此越发轻慢于李白。

李邕《晴热帖》

李白也不甘示弱,挥笔写就一首诗慨然呈上: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口气很狂吧?不对,狂的还在后面哪!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游历到湖北襄阳,在襄阳他遇见了大诗人孟浩然,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李白所赠孟浩然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他对孟浩然的倾慕与怜惜。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心高气傲的李白在屡屡碰壁之后,不得不去接受现实,不得不去寻找力争上游的机会。因此,他上书襄阳刺史韩朝宗,望能助以援手给予推荐。

《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韩荆州是何许人也?

韩荆州,也叫韩朝宗。他是当朝名臣韩思复的儿子,韩家从唐初便是官宦世家,也算是京城的名门望族。从《新唐书》对韩朝宗的记载看,他一生政绩十分平庸。不过由他向朝廷推荐的人才中,倒是有几位亮眼显目。比如崔宗之、严武、张延赏等都是他推荐的,但韩朝宗推荐的人中几乎全是世家子弟。所以,李白以诗文自荐的方式,是不入他法眼的,这种《上韩荆州书》只能是明珠暗投了。

在干偈一些地方官员,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推荐给朝廷,但均无结果之后,李白便来到了长安。

有人讲开元时期博学宏词已设多年,为什么李白还要走“终南捷径”这条路呢?史书上给出的解释是,李白出身于商人家庭,而大唐的律法明令禁止商人家庭,不能以应常举和制举入仕途。所以李白想入仕途只能有两种方式了。

一、以隐居方式造势,等待朝廷的招募。

二、通过结交王公大臣、名人等,得到他们的推荐,从而踏上仕途,这也是李白想要的方式。

在京期间,他一掷千金,广泛结交各界名流。其中就有当朝名士贺知章王昌龄等,也有权贵宰相张说,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等。在贺知章看到李白呈上的《蜀道难》和《乌栖曲》等诗篇后,被其雄奇瑰丽,飘逸出尘的诗风,所惊异,所折服, 叹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被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这也是后世尊称李白为“诗仙”的起源之说。

有各界精英的推崇与加持下,李白已跻身于名流之首,也因此名满于天下。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剑术、被唐朝人尊为“唐代三绝”。

因有好友贺知章玉真公主等人,竭力向唐玄宗推荐之下,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得以进宫朝见。玄宗对他也是礼遇有加,“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在对话中,李白也是应答如流,妙语连珠。玄宗十分欣赏,随即安置李白供职于翰林院。

其实翰林的工作地位是相当优越的,因为他们是皇帝的御用文人。这期间李白奉旨写了很多诗文,比如他为唐玄宗和杨玉环,写的一些关于宫廷生活的诗:

清平调词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但是李白渐渐厌倦了这份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具有吕尚孔明之资,是帝王师和宰相之才的人,怎么能天天干这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伶人弄臣之事?

因此产生了消极怠工的思想,整天醉卧长安酒肆,就有了以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即便如此,来寻他的宦官们,从酒肆中连抬带架,还是把他请进了皇宫。也许是他酒劲发作的原因,也许是平时压抑的情绪需要宣泄的缘故,进宫后,他抬脚便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又唤贵妃帮其研墨,然后才肯大笔一挥。但是,皇帝身边的人能随便招惹的吗?为逞一时之快的结果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这也不全是来至宫中人的谗谤,其中还有唐玄宗对李白的心理上的不适。因为,在皇帝的面前只有低声下气的份,哪能有持才傲物的主?

就此,李白的进取功名之梦,济世利民之思被打碎。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自古以来,大多中国文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是在「进则儒,退则道」的哲学范畴之内。李白被“赐金放还”以后,更是全身心的徜徉于山川河流,林泉村野之间,去寻找他精神孕育的源头,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由于现实的困顿,李白要在诗与远方中寻找自我的解脱。最终,他还是问道求仙未果,而他在游历中写下的诗篇,却成了千古之绝响。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东游洛阳时,他遇到了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会面意义非凡,是李杜两人之大幸,也是大唐诗坛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化之大幸!

在相约共游梁宋之地期间,他们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道义之交。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间接描写了这段过往: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

李白也在两人游历之后,出于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中这样写道: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没有了名缰利锁的束缚,只有苍茫独立时,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以此付之于诗篇,而诗中所呈现的雄浑莽然之气,和壮怀逸兴之思,无不是他在游历大自然中,被赋予的一次次生命的怒放。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

在游历中,最感人至深的莫过于李白所写得《赠汪伦》一诗,虽是萍水之交,却遂成千古佳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对《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有这样的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惶逃往蜀地,太子李亨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马嵬坡事变”后,杨国忠被众将打死,杨贵妃也被处死。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至德二载(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在永王李璘派人几经招募下,李白又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念。在永王军营里他写下了《永王东巡歌》,表达了建功报国的情怀。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说到底李白只是个书生,他并不具备他自诩的吕尚孔明之资。就拿永王李璘起兵一事,他根本没洞察出永王拥兵自重,擅自引兵东巡的用意,导致唐肃宗派兵征剿,永王兵败后,李白在浔阳入狱。从永王起兵一事,能就说明他缺乏洞烛深微的政治观察力与社会敏感性。

李白入狱后,他的第二任妻子宗氏悲痛欲绝,全力营救。幸有宋若思、崔涣、郭子仪等人的营救,才免遭一死。后被流放至夜郎。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重获自由的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最能体现这种如释重负的心情: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他把自己的手稿交给族叔李阳冰,并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李白入狱、流放以及逝世期间,杜甫对他的声援、安慰、鼓励和评价,从未间断。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也许就像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李白如此,屈原如此,韩非、太史公、贾谊、杜甫等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李白的一生对建功立业,匡扶济世的梦想,确实没有达到,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失败。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李白,我们看天空的明月就十分亲切;因为李白,我们对杯中之物则倍加感兴;因为李白,中国的山川河流才有了文化记忆与人文景观;因为李白,诗歌才能如此的深入人心……如果他继续留任于翰林院,继续当他的御用文人,他就不可能写出一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篇章。也许“自古圣贤皆寂寞”。李白落魄了,中国的文化却大放异彩。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chunfazhu@foxmail.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